一、政策背景
1. 国家层面推动智能建造与安全生产数字化
l 住建部《“十四五”数字住建规划》明确提出“到2025年智慧工地覆盖率超80%”的目标,并要求通过AI视频监控、电子围栏、塔吊安全监测等技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。
l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》强化了施工安全管理责任,推动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,如广州市住建局2025年起全面推行“高大支模及脚手架智能监控系统”,实现施工过程数字化监管。
2. 地方政策加速智慧工地与智能巡检落地
佛山市:
l 《佛山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方案》要求2025年实现工程建设项目100%数字化交付,并强制新开工项目配置AI安防系统、PM2.5监测设备等。
l 广佛同城化战略下,佛山市住建局建立“红黄蓝”预警体系,未完成智慧化改造的企业将失去重点工程投标资格。
河南省:
2025年11月起实施的《河南省建设工程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》规定了11个关键领域的建设要求,包括视频监控、机械设备管理等,并设立“不合格-合格-优良”三级评价体系。
郑州市:
2025年6月发布的《智慧工地管理办法》要求新建项目按投资额分星级建设智慧工地,并接入市级监管平台,实现“监管部门-建设单位-施工企业”三级联动管理。
3. 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技术的政策支持
南宁市:
2025年推出“人工智能+市政房建项目管理”方案,利用无人机巡查结合AI识别技术,自动检测工地围挡、黄土裸露等问题,提升监管效率。
青岛市:
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试点城市,推广“无人机+BIM+物联网”技术,并在全国智能建造评估中获评“优秀”。
4. 绿色建筑与智能施工的政策融合
福建省2025年征集绿色建筑新技术推广目录,鼓励“智能施工机具、建筑机器人、智慧工地”等技术应用,推动低碳、零碳建筑发展。
浙江省《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方案》要求利用智能监测技术加强供水、燃气、桥梁等设施的隐患排查。
5、总结与趋势
建筑智能巡检的政策背景呈现以下特点:
l 强制性监管:多地将智慧工地覆盖率纳入政府考核,未达标企业可能被限制投标。
l 技术标准化:河南、郑州等地出台智慧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,推动行业规范化。
l AI与无人机应用:南宁、青岛等地探索“无人机+AI”巡检,提升监管精准度。
l 绿色智能融合:福建、浙江等地将智能巡检与绿色建筑、基础设施安全结合。
未来,随着政策进一步细化,建筑智能巡检将向更高效、更智能、更低碳的方向发展。
二、行业痛点
传统工地巡检依赖人工经验,面临三大难题:
l 漏检率高:人眼易疲劳,隐蔽隐患难发现
l 效率低下:纸质记录耗时,报告整理周期长
l 管理滞后:数据碎片化,决策缺乏实时依据
三、解决方案
「端-边-云」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
基于 “AI+IOT+数据智能” 三角架构,实现:
l 感知智能化:机器视觉替代人眼判断
l 流程数字化:全业务流程无纸化闭环
l 管理先知化:风险预测辅助主动防控
智能巡检终端
工业级三防机身,集AI视觉识别、北斗高精定位与5G极速通信于一体。搭载深度优化的YOLO算法模型,精准识别工地隐患(安全帽/临边防护栏/明烟明火等);结合北斗三号双频定位,室内外无缝切换,定位精度达厘米级;5G双模传输保障毫秒级预警响应,弱网自动缓存。
支持巡检员通过佩戴智能巡检仪,采集图像数据比对分析,能够实时识别常规隐患类型(是否带安全帽、是否穿反光背心、是否存有明烟明火、临边防护隐患等),能够定位巡检员巡检位置,并通过时序序列形成巡检员巡检轨迹的能力。
系统功能
1、移动端系统
移动端应用是巡检员在工地的核心工具,结合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图像识别算法,实现高效、精准的隐患检测。
移动端支持巡检员现场检查,包含风险隐患识别结果、隐患报告生成、巡检任务计划和巡检轨迹生成
2、后台系统
后台系统作为数据处理核心,安全存储所有巡检数据,自动生成日检、周检、月检、专项检查多周期报告,并提供用户管理和分析功能,帮助管理者优化工地安全和效率。
3、大屏系统
大屏提供实时监控矩阵、风险热力图和各种检查状态展示,帮助管理者快速掌握多工地动态。